聚焦思维素养提升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发布人:顾晴  发布时间:2024-04-16   浏览次数:350

在众多职业岗位能力中,思维能力是影响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养成,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拥有“自我与社会”认知的职场强人。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发挥着培养学生人文和文化综合素养的基础性作用,是高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数学思维及其方法的学习对个人的综合素养养成大有裨益,数学课程中蕴含的“抽象、推理和模型”基本思想对培养学生自主适应、应变觉察、逻辑推理、分析实践等能力具有天然优势,遵循教育部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关于数学课程的设置要求,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聚焦数学思维素养提升,必要数学知识学习积累”相结合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契合市场就业岗位需求、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素养能力培养

聚焦数学课程开设的目标定位

数学课程作为高职学校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程,不仅是配合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必备的知识基础、分析工具,探求其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发挥数学思维本质的优势,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在必要维度是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在拓展维度是学生素养能力提高的途径,在提升维度是学生爱国精神的传承培育。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能会遗忘数学知识,但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思维,系统化、条理化的做事风格,准确、简洁、合理化的推理和论证,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将根植于他们的潜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当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领他们前行,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与素养能力内化的结果,也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构教材内容

在普适、创新、丰富上下功夫

数学课程必须摒弃传统单一内容教材模式和原有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在保持数学基本理论和原理不变的前提下,以数学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提高教材建设的普适性,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数据分析为基础,解构原有单一课程教学内容,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运筹学等课程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融合为某一专业通识定制性数学教材。提高教材建设的创新性,接轨行业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通过大数据搜集行业产业前沿领域知识,建立对教材定期修订完善机制,确保教材的革新性,如在统计学教材中融入大数据思维和思想方法、全样本数据采集、数据到结果的关联性和预测性分析等。提高教材建设的丰富性,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数学历史、人物传记、趣味故事等线上呈现扩充单本教材内容,通过二维码、网址推介等信息化手段增加除文字以外的音视频内容,形成教材线下线上相互补充的立体化格局。

建构教学过程

在优化、调整、训练上下功夫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改革思路,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逻辑起点、思路历程和认知次序,还原数学知识发现创造的过程,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和具象化,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拓展,提高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前教学设计,聚焦“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围绕某一专业的职业工作或现实场景,设计教和学的每一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建构上将授课内容还原至生活生产的实际中进而提出问题,在学情分析后针对多元化招生生源数学基础的差异化,建立协作、讨论、答辩式学习模式,使得已有知识“生根发芽”,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调整内容讲解顺序,按照数学创造的认识活动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解顺序,通过问题和情境还原数学抽象本质至形象化或具象化,使得数学学习从“冰冷晦涩”转变为“清晰易懂”,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得出自认为“新”的数学结论,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探讨学习的氛围。训练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试题试探性讲练鼓励学生敢于试错,以数学计算的最终求解训练并养成从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并适时加以归纳和总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严密大胆地思考求证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

多元教学评价

在课前、课中、课后下功夫

侧重于学生学习后“已有知识的迁移程度、数学素养能力的提升、必要新知识的积累”三个维度去综合评价学习效果。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课前掌握预习情况和学习预期,以音视频等形式推送数学趣味故事、概念发展史、简单应用等内容;课中实时记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发言、出勤等方面情况,以及软件掌握程度、随机训练表现等,通过答题正确率、学习时长、课堂出勤率、与教师的互动表现等情况量化学生参与度并给出评定;课后以学生必要作业、问卷报告、技能参赛、科研参与以及数字资源应用能力高低变化为考核方式,认可并鼓励学生多方面参与竞赛、项目等活动,将参与竞赛和教科研项目、量表测试结果等予以成绩转化并评定。

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着眼于新时代学生存疑好奇、认识新知、理解接受、体验感受的年龄特点,搭建数学课堂教学体系,打造学生易学趣学、提能增素、师生深度互动、存疑辨惑的数学思维素养培养提升的“金课”课堂,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作者:陈琰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6日06版